新安医学的影响至为深广,所遗留的著述与历史上其他一些以名医所在地命名的医学流派(如“易水学派”、“河间学派”、“孟河学派”)相比,在名医人数上处于领先地位;在医学流派所涉及的医著内容方面,亦更丰富多彩。
《丛刊》及《新安医籍考》、《新安名医考》的出版,对继承、弘扬新安医学带了一个好头,对弘扬中华文化、发展中医事业、促进人民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。
《新安医籍丛刊》作为安徽科技出版社的一项重点出版工程,经过近10年的努力,已在90年代陆续面世。《丛刊》共15卷,约1000万字,可谓搜罗宏富,卷帙浩繁。它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。早在80年代中期,中国中医研究院在预测今后20年中医界重大成果和进展时,将《新安医籍丛刊》的出版列为其中之一项。
在《新安医籍丛刊》出版的同时,安徽科技出版社组织出版了由李济仁教授主编的《新安名医考》,为检索新安名医提供了一本详尽的工具书。
1999年,新春伊始,由新安王氏传人王乐?教授主编的《新安医籍考》历经十年辛劳,终于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推出面世。该书近60万字,收录医籍近800部,远远超过了丹波元简《中国医籍考》、郭霭春《中国分省医籍考》等收录的数量。本书的出版,对全面、宏观地掌握新安医籍的概况及具体了解每一种医籍的著作名称(包括同书异名、异书同名等情况)、作者名讳及其生平、著作内容提要、序跋、版本源流、存佚及馆藏现状等提供了翔实的考证。此书对于后人整理、利用这些医籍,是一本极为有用的工具书。
《新安医籍丛刊》15卷本由于篇幅的限制,未能将所有新安医籍名著、珍本悉数收入,留下了不少缺憾。《新安医籍考》及《新安名医考》的出版,在一定程度上,对《新安医籍丛刊》的内容是一个充实和弥补。
何谓“新安”?何谓“新安医学”?新安医学的形成及时代背景如何?新安医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如何?研究新安医学的现实意义如何?这些问题值得学术界探讨。
所谓“新安”,系今安徽皖南歙县、休宁、绩溪、黟县、祁门,江西婺源,及屯溪(今黄山市屯溪区)的古称。因祁门县之新安山而名。
据史载,早在西周以前,新安地区隶属扬州,春秋时期属于吴国之属地,吴亡遂归越,越亡领于楚。秦统一中国后,新安邑制屡有改变,至宋宣和年间为徽州府,明、清沿袭,仍领六县。后世称“新安”或“古新安”者,即指此而言。历史上新安医学家的医事活动,多集中于此。
新安地处皖南的万山之中,重峦叠翠,河川如练,风光灵秀,气候宜人,民风淳朴,为怡情养性之胜地。特别是境内的黄山,风景独特,变化万端,历来为文人雅士所企踵,李白、徐霞客、朱耷、董其昌等名士均在此留下过足迹。加之交通不便,战乱较少,北方中原地区不少缙绅仕宦为避战祸而流入新安。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,促进了新安经济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勃兴。明清之际,徽商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商业贸易达400年之久,故有“无徽不成镇”之说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。北宋至明清间,新安各地书院林立,文社成群,刊业蜂起。据清康熙年间统计,分布在新安的社学达500余所。挟十万两银子为资本的刊家就有吴勉学等人。明清两代,新安出了1600多位进士,故有“同榜十进士,万里一翰林”之称。文风所及,形成了诸如程朱理学、江戴朴学、海阳四家画派、何程徽皖篆刻等文化精英。其间,有很多儒生,或仕宦不售,或体弱有病,在“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”的思想指导下,以儒从医者甚众,或承其家学,或受师门之秘传,或同业切磋,或发古典经籍之奥义,或下承诸子百家之说。他们不仅以此运用于临床,且将实践经验笔之于书,自成一家之言。加之公卿显贵出自乡里,名家学者层出不穷,凡一说既出,往往有先辈作序于前,名士撰跋于后,传播极其广泛。在此种人文环境之下,医学流风绵延不绝,加之对外交流的扩大,新安医学的声誉远播朝野,达到鼎盛的境界。
据有关史料及文献记载,从东晋到清末,新安地区有据可查的名医有近700人,其中史籍可考的医著800余部。仅据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掌握的资料,新安名医中有225人撰写过461部医学著作,包括晋代3部,宋代5部,元代8部,明代153部,清代292部。这些医著涉及经典著作的诠释整理、临床诊治经验的总结、古医籍的辑复、类书与丛书的编撰、医学普及读本的撰写,以及各种医案医话,内、外、妇、儿、喉、眼、伤、疡、针灸、推拿等临床各科专著,还有脉法、诊断及治法等理论著作。
新安医学名家的代表人物,如宋之张扩、张杲,元之鲍同仁、王国瑞,明之程重光、汪石山、黄古潭、孙一奎、程王介、江?、江应宿、吴正伦、余傅山、余午亭、吴鹤皋、陈嘉谟、汪宦、徐春圃、方广、吴勉学、孙文胤、罗慕庵、程芝田、叶紫帆,清之程敬通、程林、程邦贤、郑重光、吴天士、汪昂、罗美、程国彭、汪吉吉、吴谦、吴澄、汪绂、郑梅涧、汪广期、汪蕴谷、项天瑞、汪赤崖、许宣治、程杏轩、鲍集成、汪春圃、叶馨谷、吴亦鼎、程曦、巴堂试、汪莲石等,他们中大多有传世之作。其中有现存最早的医史专著———张杲的《医说》,第一部方剂学专著———吴山昆的《医方考》,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———江?的《名医类案》等。而徐春圃的《古今医统大全》、程杏轩的《医述》、吴谦的《医宗金鉴》则被有关专家列入我国十大古医籍之中。《古今医统大全》是个人所编综合性医籍之巨著,搜罗宏博,独步医林;《医述》是个人所编类书之名著,选材精当,晰理明达;《医宗金鉴》是流传最广、水平极高的医学全书,撷古独到,方治切用。其他如孙一奎《赤水玄珠》在综合性临床医著中以分门细致、科别整齐、专于辨证为特色;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殚精竭虑二十载成书,其“三纲鼎立”说、“错简”说别树一帜,崇之者众;汪昂长于《内经》之类纂、约注,于方药之普及与应用尤多致力,其《本草备要》、《汤头歌诀》、《医方集解》三书,彪炳于世,为中医普及书中最风行者;郑梅涧《重楼玉钥》为中医喉科之代表作,主张针药并用,为后学之准绳。可以说,新安医家的著作涉及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所有领域,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因此,《丛刊》编委、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原所长、余瀛鳌研究员指出:“新安医学的影响至为深广,所遗留的著述与历史上其他一些以名医所在地命名的医学流派(如“易水学派”、“河间学派”、“孟河学派”)相比,在名医人数上处于领先地位;在医学流派所涉及的医著内容方面,亦更丰富多彩。”
新安医籍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极可珍视的一部分。挖掘、整理、出版新安医籍,对弘扬中华文化、发展中医事业、促进人民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。
十年浩劫,使得大量医籍被当作“四旧”而焚毁,加上年代久远、水火之灾、虫蛀霉烂,新安医学文献处于严重损失之中,全面、系统地发掘、整理新安医籍已成为当务之急。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《新安医籍丛刊》正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。
《丛刊》分医经、本草、针灸、医案医话、杂著、综合等十余类,各类按内容多寡分为一册或数册。大部头著作,如《古今医统大全》、《圣济总录纂要》、《医林纂要探源》等各出专册。
《丛刊》有以下几个特点:
(1)系统性强。所收书目涉及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各个分支,可谓自成体系的中医百科全书。
(2)抢救了不少濒于失传的图书。如《中医图书联合目录》上未载的书目:《曹守堂医补》、《管见医案》、《王仲奇医案》、《红树山庄医案》、《伤寒从新》、《迈种苍生司命》等,其中不少是珍贵的手抄本或孤本。有些书,国内馆藏极少,如《古今医统大全》全书200多万字,此次已出专册,便于读者使用。
(3)所选底本从“早、全、善”三方统筹选择,蓝本较为理想。对已有定评的刻本不删不改,底本序跋保留,他本序跋也择优选入,以利读者参阅。
《丛刊》采用简体字横排,加书眉,大32开精装,并加护封,全书设计精美富丽。封面题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手笔。
《丛刊》及《新安医籍考》、《新安名医考》的出版,对继承、弘扬新安医学带了一个好头。单本的新安医籍名著,如《医宗金鉴》、《名医类案》等也由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。依笔者管见,为了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,似可精选版本少见、远传甚少、应用价值较大的新安医籍,出版一批单行本。此外,与《新安医籍考》、《新安名医考》相匹配,进一步梳理新安医学的源流,似应编写、出版一本内涵丰富的《新安医学史》。这对弘扬新安医学、发展新安医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